入駐企業超過600家,總產值超百億;累計培育上市公司4家、專精特新企業91家、高新技術企業192家……這是自2013年開園以來,十余年時間華南新材料創新園(華新園)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績單。支撐這些靚麗數字的,是一個生機勃勃的創業生態圈:共享技術平臺、早餐會、產業集群交易會、精準貸款服務……各類產業鏈對接活動,有效整合了產業園的內外資源,形成產業雨林生態效應。
新材料產業作為一個戰略性、基礎性產業,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先導和基石,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鍵領域。今年以來,《廣東省培育前沿新材料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正式印發,提出培育發展一批高科技、高成長型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未來企業,做大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強競爭力和產業鏈整合能力的龍頭企業。到2025年,前沿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年均增長達到15%以上,實現營業收入翻一番。

作為廣州首個由龍頭企業創辦的科技企業孵化器,華新園在孵化和培育新材料產業集群方面有何創新經驗?近日,華新園總經理謝澤帆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作為省內最大的新材料專業孵化園區,華新園希望打造一個“會呼吸”的生態園區,實現“大企業帶小企業、產業鏈帶產業鏈、生態圈帶生態圈”,為粵港澳大灣區新材料產業集群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大手拉小手”,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2013年,在國內改性塑料龍頭企業金發科技和高金富恒集團(旗下控股毅昌科技,東材科技,高盟新材3家新材料行業上市公司)的推動下,華新園正式開園,成為了廣州首個由龍頭企業創辦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園區為新材料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不同發展階段所需的創業物理載體和技術平臺,并精準嫁接龍頭企業的產業資源優勢。
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千帆競發”。
謝澤帆舉例,華新園的“元老級企業”博諾通是一家做新材料成分分析的技術服務企業,該公司自2014年創立之始就選擇落戶華新園,看中的正是產業集聚所帶來的龐大市場。
“起步階段,博諾通只有一個小小辦公室,如今已經是省‘專精特新’企業,為園區超過100家企業提供新材料分子測試服務,生意越做越大。”謝澤帆表示。

物理空間的集聚帶來了產業鏈的協同。
“新材料企業來到我們這里,可以足不出園做生意,找到自己的上游供應商、技術服務商甚至客戶,實現大中小企業的融通發展。”謝澤帆介紹,每年園內促進新材料產業生態圈的內部交易就超過上億元。
而作為孵化器,華新園也最大限度地整合金發科技、毅昌科技及園區內大大小小科技企業的各類服務主體資源,建立起各類服務平臺,包括“拎包入駐”的精裝實驗室、國家高分子材料分析測試中心、有機高分子材料行業質量基礎設施服務工作站、工業設計應用平臺、新材料產業知識產權維權和保護工作站等,以“聯合、開放、共享、創新”的方式,在賦能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龍頭企業的創新升級。
“當前,華新園的新材料產業集聚成效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原來的預期。”謝澤帆向記者介紹,截至目前,華新園入駐的600家企業中,新材料企業超過了300家,占比達到了一半以上,其中,高企有64家、專精特新26家,創新型中小企業41家,規上企業75家。2023年,華新園新材料企業總產值約56億元,預計今年的增速還將達到15%左右。
不做“房東”做“園丁”:精準滴灌賦能企業
“你們公司一季度的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而且同比增長達到了15%,按照最新的政策,可以申請到黃埔區的一筆‘開門紅’獎勵。”喝個早茶喝出了幾十萬的獎金。這是發生華新園“早餐會”上的真實一幕。
據介紹,為了讓園區企業第一時間掌握最新政策、行業資訊,華新園通過“每日線上線下政策推送+政策答疑、培訓+政策集中申報、墊資+政策規劃申報”的方式打造了政策輔導服務體系,為政府與企業搭建溝通橋梁,進行有效銜接,助力企業及時準確享受政策紅利。2023年共幫助企業項目申報超過1億元。
“園區運營不是當房東賺租金,而是要用產業思維去孵化企業、培育產業,做企業的園丁。”謝澤帆表示。
如今,華新園已全面搭建了技術開發、市場營銷、供應鏈對接、人才培訓、項目申報、科技金融、政策申報、創業輔導、文娛休閑等精準孵化服務體系,通過“早餐會”“精準滴灌企業項目申報賦能服務”“開發區科創人才苗圃計劃”等品牌化的項目,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中小型科技企業,在華新園都可以得到精準的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科技初創企業而言,“缺錢缺資金”是一種常態。它們大多處于起步階段,可抵押擔保資產較少,在銀行授信額度和貸款申請上受限較多,融資渠道狹窄。
“有合適的項目我們會直投,同時,也積極幫企業找貸款、找投資。”謝澤帆介紹。
以批量貸款為例,園區服務團隊會先搜集各大銀行的貸款產品,并根據其特點做好歸納分類,建立資源數據庫,然后根據定期收集到的企業融資需求,與銀行進行批量對接。這種集中服務,不僅能幫助企業快速找到銀行和貸款產品,為企業高效精準地匹配到合適融資,也大大降低了企業的溝通成本和選擇成本。
2023年,華新園與廣州再擔保、中信銀行合作,推出了年化擔保費率僅1%、貸款額度最高可達1000萬元的華新園批量擔保貸,著力解決園內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重投入、長周期、無抵押”經營特點所帶來的融資困境。
“除了幫助企業在外部融資,我們園區自己也拿出了‘真金白銀’來幫扶企業。”謝澤帆介紹,華新園目前已出臺《華新園促進企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以500萬元專項資金給予園區企業扶持獎勵,幫助園區企業走得更快、走得更穩。
構建“創新聯合體”:打造沒有邊界的生態圈
近年來,華新園培育的一家家明星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成為了廣州乃至廣東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名片。
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廣州米奇化工打破了國外的壟斷,研發出生產的金屬加工行業特殊添加劑,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嵩達新材料致力于UV光固化技術,年銷售額過億;專注于研發新型顯示材料(OLED)的華睿光電,2023年產值約9000萬元,今年的訂單產值將超過3億元;昊毅新材料自主研發的光伏銀漿固化劑占國內市場細分領域的75%……
“新材料產業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與國民經濟各部門配套性強的特點,更是突破關鍵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的核心領域,對于催化和提升廣東的新質生產力具有深遠的影響。”在謝澤帆看來,要進一步提升新材料企業對于廣東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需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
目前,華新園的新材料產業集群擁有5個國家級企業技術創新平臺、27個省級技術創新平臺、4個院士工作站。整體年研發投入超10%,年專利申請量超過了200件。謝澤帆表示,華新園也將強化新材料技術創新策源地建設。通過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兄弟集團等技術平臺、供應鏈平臺、集群內企業技術平臺等,助力提高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新技術最終都是要面對市場的需求來開發的。”謝澤帆介紹,當前,為加強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匹配,華新園特別上線了“產孵小程序”,企業可以在上面推介自己的技術產品,也可以發布自己的需求,實現交易的高效撮合。此外,由華新園主辦的“華交會暨粵港澳大灣區新材料產業集群交易會”即將舉辦,屆時,園區的界限將被打破,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知名高校、科創機構、投資機構、金融機構等超200家材料企業及賦能機構齊聚一堂,共創共享、交流交易。
“我們希望跨越園區有形的邊界,打造一個無邊際的會呼吸的生態圈,實現大企業帶小企業、產業鏈帶產業鏈、生態圈帶生態圈,實現生態圈內外部企業、區域企業、上下游企業的交流交易,鞏固新材料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謝澤帆指出。
文|記者 陳澤云
圖|受訪者供圖